聆听世界 讲述中国
12月的珠海没有想象中温暖,但风吹在脸上依旧柔和。12月15日,2017金砖国家文学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拉开帷幕。对于文学家们而言,这是一次跨越国界的欢聚;对于北师珠师生而言,这是一场文学的盛宴。
金砖国家(BRICS)指中国、俄罗斯、印度、巴西、南非五个成长前景看好的新兴市场国家,因五国的英文首字母组合在一起与英语单词的砖(Brick)类似而得名。
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、著名作家莫言在致辞中表示,以“新时代、新经验、新想象”为主题的论坛为世界文学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了广阔的舞台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从金砖五国的名称引入,认为金砖国家有相似的历史经验,作家们应该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和沟通。他结合自己作为写作者的经验,表达了对各国伟大文学的敬意。俄罗斯著名作家、《文学报》主编尤里·米哈伊洛维奇·波利亚科夫认为艺术是显微镜,同时也是放大镜。文学是很多艺术门类的基础,它表现整个世界观和发展方向。只有通过文学,使用本民族的文字,才可以最大限度地表达出本民族的精神。
“尽管跨国的文学对话存在一定难度,但是金砖国家作家们的交流很有意义。第一,金砖国家都处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动荡时代,可以相互学习。第二,金砖国家都有艰苦的文学实践,关切人类最基本、最普遍、最恒久的精神难题。”著名作家韩少功说,文学总是显现人们最容易辨认的容貌特征,滤掉时代、地域、宗教、种族、政治、语言等诸多差异,这使共享独特的经验、引发共鸣成为可能。
在随后举行的主题论坛上,五国作家代表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,作家如何获取新的经验,融合新的想象,创作出更伟大的文学。
中国作家苏童由三个与“堵车”相关的故事阐述自己的观点。从电影《八又二分之一》讲荒诞的飞翔,从小道格拉斯的电影讲现代文明被绑架的人性,最后讲到汉学家朋友的故事。他这样表明自己的文学观:“在愤怒时远离枪支,在八后面看见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,描摹人们的主要处境,文学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探求飞行的可行性和逃遁的工具。一辆汽车被堵在高速公路上可以再走,一个人被愤怒淹没,走不了、逃不了、飞不了。我想象这是我们时代的主要病症,也是大多数人的基本精神写照。”在他看来,二分之一是时代赐予的主要故事,“我的困惑与所有人一样,我们只能尝试叙述剩余的二分之一。叙述成功了,我们就找回了八,或者触及完美的九。我始终相信,写作,为我们保留了希望”。
南非作家尼克·姆隆戈从自己年轻时去实习和工作的经验,谈到南非出版的情况以及出版与文学的关系,同时强调节日文化对读者和作家的重要影响。他举例说:“南非正在形成主题和风格各异的小说叙事,去年新成立的阿布图书节已经吸引了大概2万读者,虽然不是全部,但是大部分人都是黑人。这是我们很重要的黑人节。”他以此说明新的创想、新的文化因素如何吸引大众。他称赞金砖五国文学论坛打开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。
中国作家格非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何为“没有作品的作者”,即知晓度决定作家的辨识度;言论与本人的政治立场、价值观乃至现实判断严重脱钩;作家们对文学的未来发展产生时间焦虑。格非说:“网络小说彻底结束了文学作品的生产方式,省略了出版周期,取消了批评家、文学史家使文学经典化的过程,和读者进行的是陪伴式交流和价值交换。”很多作家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这场游戏,这使他对文学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。“故事原本诞生于百无聊赖,讲故事的自信源于闲暇。作家们必须在过去、现在、未来找到新的平衡点,必须在保有一种生活方式和极具变化的现实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。”
巴西作家弗朗西斯科·富特·哈特曼首先从巴西到中国的地理距离开始,讲述自己与论坛听众地理空间远但心理距离近的密切关系。接着,他具体论述了对数字“八”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。他表示:“在全球化这个复杂的过程中,我们可以体会,在同一个时空中,在语言的形式和人类的经验方面,我们感受到的一种矛盾的存在。当代的巴西文学在地域、风格、题材等方面都显示出了不同的倾向。”
巴西诗人玛利亚·露西娅·威尔第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生活期间发生的趣事。她提出了文学的“模仿”概念,将其比喻为“看到一棵树就可以看到一片森林”,具体体现为,文本互通、参考文献整合、图像和声音的混合,所有这些知识的元素和语言之间的互动,从当代艺术来说都是表现形式,在某种程度上,有可能是有意识的,也有可能是无意识的,“我们都是模仿者。”她说。
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,作家的经验很自然地产生出来,但今天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,就是当这些经验变成了文学书写,然后再来评价这些经验的时候,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可能又不是基于本土的。”中国作家阿来提出了关于本土经验的书写问题。
印度作家美瑞杜拉·嘉戈从潜意识的角度切入到文学形式的变化与经验的体悟。她表示:“我们会有一些潜意识和非潜意识的想法,这也会进入文学著作当中,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束缚住我们的手脚。如果我们的文学不能够把旧的经验和新的经验进行融合,就不会出现优秀的作品。”
印度作家苏库瑞塔·保罗·库尔玛探讨了科技与生活、社会争议和道德意识、人类的情感价值和生存精神、性别意识与文学作品等四大命题。
莫言引用巴尔扎克“作家是时代的书记员”的说法,鼓励作家们像西绪福斯一样不断推石上山。“这是这个时代作家们的悲剧,也是作家们的光荣。”他认为,作家寻找的新题材、新语言、新结构、新角度不在身外,而在心中。因为,心灵的角度是无限的。
12月16日,作家与现实、传统在当代、本土经验与世界文学、文学写作的驱动力四场分论坛在中国—俄罗斯、中国—印度、中国—巴西、中国—南非作家之间展开。12月17日,格非、苏童、李洱三位小说家和欧阳江河、西川、翟永明三位诗人分成两组,以大学的文学、诗与人生为主题与大学生进行交流。诚如北师大教授张清华所言,作家走进校园,使学生对文学创作者以及文学有了更切近的认知,从与作家们的近距离接触中,学生感受到文学家的温度,也感受到文学的温度,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真正的滋养。
金砖国家文学论坛的LOGO中有一支金色的羽毛笔,象征金砖五国共同的颜色,莫言希望作家们在金砖上书写新时代、新经验、新想象。(本报记者 王珺)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